|
莲花入口香上个月底到杭州小住两日,恰逢湿雨天气,西湖“曲院荷风”因而特富幽趣,惹人流连。不过,这里似乎与其他地方一样,尽植红莲,很少见到白莲花。大概因为后者缺少观赏性,所以如今备受冷落,罕见其影。 在今日都市人的心目中,莲花只具有观赏价值而已。我们大概很难想象,晋唐时代,这种花卉曾被认为富有“镇心益色,驻颜轻身”的功效,道家提倡“服食驻颜”,通过直接吃莲花来让容貌保持年轻状态,延缓衰老。《本草纲目》便载录了《太清草木方》中的一个神奇方子:农历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莲藕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子九分,花、藕、莲子均在阴凉处脱水晾干,然后捣成碎末,掺在一起。将这种混合粉每次取一汤匙的量,兑在温酒内饮下,据说就能提高身体素质,推迟老态的出现。 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对莲花的认识趋于理性,道家赋予它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被遗忘。流行的观念变为,红莲只堪清赏,白莲花却是一种重要的食用型香料。清人顾禄《清嘉录》中就提到,“夏之白莲花”与“春之玫瑰”、“秋之木犀米”一样,供普通人日常“和糖、舂膏、酿酒、钓露之需”,也就是说,在往昔,白莲花就像玫瑰花、桂花(木犀米)一样,用糖腌成蜜饯,捣打成花酱,酿酒,也蒸馏芳香的花露,这些成品或者作为点心馅料,或者作为饮料,满足着人们的口腹之享。 其中,以莲花酿酒应该算是历史悠长的一种做法。南宋时,杨万里就有诗句道“急须剩踏莲花麹”,并且自注云“五羊酒法,用莲花作麹”。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记有“莲花曲”的具体配方:“莲花三斤,白面一百五十两,绿豆三斗,糯米三斗,俱磨为末,川椒八两,如常造踏。”这一方法是将莲花作为酒曲的原料之一,先制成曲饼,然后再进一步酿造酒浆。 其实古人很喜欢带有花香的酒品,发明了很多简便易行的酿花香酒的方法,都可以用于制造莲花香酒。如清代《调鼎集》介绍有“花酿酒”法,按其所言,把白莲花与少许冰糖、薄荷浸在酒内,密封静置一个月,就能获得洋溢着菡萏清气的酒液。不管怎样,在传统生活中,夏季饮莲花酒是很多地方都曾经流行的一种风俗,这种芳芬独特的酒品算得上标准的夏季风物之一。 至于糖腌白莲花片、糖腌白莲花膏、蒸馏白莲花露,其方法大致与加工玫瑰、桂花相同,只是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玫瑰酱、桂花卤,但白莲花制的甜酱似乎不见踪影,有心者或可尝试加以恢复。 雅致且有趣的是,明清时还流行炸白莲花瓣作为清口小吃,其方法是把莲花瓣摘下洗净,在水里浸泡一阵,去掉涩味,然后将花片一一裹上面糊,入油炸脆。不过,在今日美食家们的手中,这种炸花小点已经发展成包豆沙、枣泥、肉馅等等,大有不断精进之势。 依明清人的看法,白莲花并非仅仅以清香取胜,也有着独特的滋补性能。顾禄在其另一著作《桐桥倚棹录》中就提到白莲花露“清心止血”。因此,在今天,适当种植白莲花,并且重新开发这种花卉的食用价值,也许是值得尝试的事情。 近日,在报上看到署名包光潜的文章《莲花美味》,介绍皖南山区有一种山荷,当地人喜欢清晨采摘其将开未开的莲花苞,做成各种美味菜肴,如煮羹、与腊肉丝同炒。最有意思的是以莲花苞与辣椒、蒜瓣、扁豆或豇豆一起腌制,再密封于坛罐内存放。炎夏或燥秋时节将这种辣腌莲花苞取出食用,“清心解暑,消风祛湿,还可以调理妇人经血不调之症”。作者没有说明这种山荷的花色为红抑白,不过,很明显的是,以莲花作为可口美味的传统在民间一向强大,并延续至今。 上一篇老北京的“莲花白”酒下一篇您喝过北京莲花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