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莲花白酒 酒中之冠慈禧爱来源 在中国,采莲花酿酒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的“摘莲花制碧芳酒”;元人《墨娥水录》所载的“造莲花白酒法”,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莲花白酒之酿法。不过,明人《长安客话》中的“荷花酒”,谓“折取碧筒一以酌”,是用莲花茎作吸管吸酒,和以莲花酿制的酒品无关然而,明末四大书家之一的邢侗,善酿莲花白酒,“此曲真用白莲花浆合成,清芬颇饶舌、鼻间”(详见《明文海》。 至于流行于宫廷的莲花自酒,其起源有二:一说为明神宗万历年(1573-1619)间,一说则为创于1790年前后,今以后者为通说,事与慈禧太后或清帝有关。 《清稗类钞》云:“赢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二孝钦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人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大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说明了此酒是慈禧命小太监采荷花蕊所制成的珍醒,名噪一时。另一种则是清帝每逢盛夏,携宫女、太监、臣僚到万寿山避暑,常于颐和园藕香榭的白莲池旁设宴。池中的白莲花,其白花、白茎、白藕,珍贵异常,以其蕊制酒,即是莲花白酒。 当时,这种御用酒由于数量有限,仅供皇室成员及亲信大臣受用。直到清末,与李莲英相熟的杨姓商人,在北京金山的苏家佗,开了一家“仁和酒坊”,并从宫中弄出酿酒配方,开始自制经销各种白酒。其中,又以莲花白最受欢迎,甚至供应清宫。此乃《清稗类钞》所说的:‘京师酒肆有三种,酒品亦最繁……别有一种药酒店,则为烧酒以花蒸成,其品极繁,如玫瑰露莲花自之属·二凡嗜酒之人,辄频往。”即可见其盛况一斑了。 自民国建立后,仁和的生计大受影响。经营者甄秀峰为谋生存,便改弦更张,依四时变化,配制新的酒品,以增加竞争力。因其质量提高,备受各界瞩目,成为京师第一佳酿。 还有海淀六朗庄的莲花白露酒,莲花白是以数十味植物用白酒浸泡,再经蒸馏而成,莲花清香盈口,醇厚、柔润,因此而列入贡品。慈禧太后就偏爱莲花白,除了按期供奉的贡品备用以外,她还喜欢自制自饮,并以此酒赏赐群臣。 饮酒与酒宴活动,是清代宫廷与皇室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清代后期,慈禧太后(孝钦后)平日在宫中喜饮莲花白酒,且亲自按“御用秘方”,遣人酿制,然后赏亲信羣臣。 每逢夏季荷花满塘。孝钦后(慈禧)让太监采摘花蕊,在宫中酿得白酒,取名“莲花白”,赏赐大臣。莲花白细品略有药味儿,清冽而微具甜头儿。 莲花白酒:原是宫廷自酿御酒,始于明万历年间。清代进一步发展,慈禧太后喜欢饮此酒,用以赏赐群臣。采用颐和园池中白花、白茎、白藕的白莲花蕊入酒而名莲花白酒。 酿造 本酒以优质高粱酒为酒基,加人莲蕊、黄芪、川芎、肉豆蔻、当归、五加皮、牛膝、何首乌、砂仁等20余味名贵中药,采用浸泡、蒸炼,人瓷坛密封,经陈酿而成。如能经常饮用,将有滋阴补肾、和胃健脾、舒筋活血、祛风避瘴等功效,实为一款不可多得的高级保健酒。 口感与入菜 莲花白酒属植物药材配制酒,酒度为42°到53°之间,酒液清澈透明,酒香浓郁悦人,花香芬芳谐调,口感醇厚柔和,回味甘润悠长。末代皇帝之弟溥杰在品尝后,乐得赞不绝口,乘兴提笔挥毫,写下“酿美醇凝露,香幽远益清、秘方传禁苑,寿世旧闻名”的诗句。 莲花白除直接饮用外,亦可制成鸡尾酒品尝,最著者为“太空星”‘其制法为—取一个鲜橙,在顶部切开圆片备用。然后轻轻挖去橙肉,保持外观完整将120毫升莲花白和60毫升橙汁倒人其内,盖上切开的橙顶片,并在其匕弄一个三角形小孔,插进一支串上红樱桃的吸管,另在大的香槟玻璃杯内放上碎冰,置装满调酒的橙壳于其中。 此酒颜色瑰丽芳香可口,是一种理想的妇女饮料在酒吧浅尝低吸,特别有味道。 莲花白酒在1979年、1984年的中国第三、四届评酒会上蝉联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章。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质产品。1984年除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外,另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从此驰誉神州、但早在1962年间,莲花白即开始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有“酒中之冠”的美誉。 上一篇溥杰与酒的故事下一篇北京莲花白制作几款常见鸡尾酒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