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新资资讯 >> 北京的什刹海与莲花白
详细内容

北京的什刹海与莲花白

清明前小婶发过来照片,游什刹海、恭王府。什刹海,多么北京的一个名字。前几天和啸天兄听广播,呼市老爷们儿二人组,像说相声一样。虽然呼市方言半懂不懂,语速又快,却觉得妙趣横生,听得呵呵笑。北方的幽默、粗犷,甚至有些粗俗,完全不是南方那种猥琐、小气。一哥们儿声称自己要去旅游,去吃“开海鱼”,另一位说“人家那叫开河鱼!”这位说“我这是海!开海鱼!”啸天兄解释说,这边儿管湖泊就叫做海。对啊,什刹海这名字,本来也是元代人起的,他们管湖叫“海子”,所以这叫了千年的,北京的符号,原来是来自蒙古的方言。什刹海本来是元代漕运枢纽,“扬波之橹, 多于东溟之鱼”的盛景早已不复见,后来的“荷花…开时…绿柳丝垂,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燕京岁时记》),则是少了壮观,多了许多妩媚。现在的什刹海也还有荷花市场。北京的名酒莲花白用的就是瀛台的荷花,《清稗类钞》中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又有一说此酒取自昆明湖的荷花酿制。老舍很偏爱这个酒,在他的小说、小品文里都提到过。暑天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在他看来是比游湖还要惬意的事情。小时候还见父亲喝过这种酒,虽然父亲喝的早已不是这酒最初的味道。我对于什刹海的记忆,不是一瓶啤酒卖到几十元的酒吧夜店,不是夜游的女郎,而是静得有些寂寞,古得有些沉重的一片水。《帝京景物略》写什刹海:“其深矣,鱼之;其浅矣,莲之,菱芡之,即不莲且菱也,水则自蒲苇之,水之才也..”不也是这片水么。大学时和室友来这里,到前海的东岸船坞,付了十元钱,租一只小小的手摇船,轻轻地划出去。那时的北京还没有这么热,七月的天,阴阴的,却不是闷闷的。垂柳无声地拂着,绿水无声地流着,桨欸乃,仅是这轻轻的响声,便惊了垂钓的老先生,有些责怪地瞅我们一眼,懒得再有什么不快,接着享受入定一般的沉静。岸上陈旧的朱墙灰瓦,悠悠地向身后流去。水面渐渐窄了,把桨横在船上,手臂浸在水中,随着无头无尽的水藻荡着,就这么荡过银锭桥… …现在的什刹海还是那个样子吧,只是成了老外和小资们的天下。那位喜欢画画喜欢写字的室友,也早已泯灭了那份儿情怀,相夫教子,甚至连夫都相不了了吧。人之悲哀往往是物是人非,但更悲哀处可能是所见无旧物,焉得不速老吧。但人既可以变,物的变化和毁灭也是无可厚非,无可奈何的事了,特别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有着众多身不由己的理由。这是善变,健忘,还是无情?还是聪明呢?不知道了。水这东西,逝者如斯。“以其变者而观之,天地不曾以一瞬,以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在一瞬中见无尽的物与我,这算是聪明呢,还是鸵鸟呢?莲花白原是北京海淀的仁和酒厂酿制,后来几度消失。去年在超市里还见过莲花白,瓶子还是那种很简陋的样子,但产地却变成了河南。今天突发奇想,再去找一找这个酒,如果还有北京产的,不妨买一瓶,与父亲尝尝,看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味道。


  • 电话直呼

    • 400-609-0098
    • 010-51667018
    • 010-51186818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