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会挂念曾经的莲花白吗?莲花白酒绿荷杯,鸳鸯惊起歌声沸。说起北京的名酒,二锅头是,莲花白也要算一个。 严格来说,莲花白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白酒,而是一种花卉配制酒。从工艺上来说,这种花卉配制酒属于露酒的范畴。虽然我们现在会更钟情于白酒,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露酒才是真正的贵族style。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作为露酒的一种大众化延伸,花酒串香的饮酒形式成为风靡明清的时尚潮流,特别是在明清的士大夫之间。他们把花卉作为串香材料浸泡在酒中,其中尤其偏爱菊花、莲花等象征品行高洁的花卉。酒逐渐将花中的香气萃取出来,酒惹花香,花染酒意,这就叫高雅。 ▲明 陈洪绶绘 《蕉林酌酒图》。 有时候他们还会坐在一起交流一下饮酒的心得。比如说,施闰章曾在《拾桃花酿酒》中说,“墟桃荫蘅门,春荣繁且妍。日暮微风交,花落何翩翩。客言收作酿。令君好容颜。颜好不足恃,芳酌娱当年。” 而方升卿更喜欢的还是茱萸酒,“曾闻萸酒制奇珍,况复经营配药匀。漉到甘时绵岁月,酌来醺处倍精神。一壶春酝长生草,百载年延不老身。椽笔题成贤太守,仙浆玉醴总难伦。” ▲山茱萸。图源:花瓣网 除此之外,明清的贵族还特别喜欢自己创制花卉配制酒。虽说从金代开始,北京就有莲花白盛行,但是我们所熟悉的莲花白据说是当年慈禧想出的创意。 ▲慈禧。 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孝钦后就是慈禧。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经记载:“莲蕊须: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所以,用莲花花蕊入酒,再辅以各种中草药,可以说非常讲究了。 ▲莲蕊须就是莲花的花蕊。 图源:网络 据说,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的莲花节,慈禧还常在瀛台翔鸾阁,面对红荷白莲摆下莲花白酒宴,邀宴请皇亲与文武大臣在此消暑、品酒赏花。莲花白酒成为其笼络权臣的一种工具。 ▲翔鸾阁。 图源:光明网 清政府垮台之后,这一酿酒秘方阴差阳错流到民间。民国年间,可能是曾经制作御酒的人为了生计,于是做出莲花白在颐和园附近售卖。 这时候,莲花白开始从深宫内苑走进了寻常酒馆儿,有了郭德纲在《过得刚好》中描写的“着长衫戴礼帽,丢一大洋走下黄包车。在伙计的招呼声中步入酒馆,一壶莲花白配四凉四热,对虾切片炒韭菜宽汁拌面。饭罢,走在十字街头斜观霓虹璀璨。”的场景。 ▲郭德纲 于谦合影。 图源:网络 但是因为战乱,制酒的人也不知去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再品尝到过莲花白。直到1959年,北京葡萄酒厂几经辗转收集到了相对完整的配方。 他们以昌平酒厂生产的高粱酒为基酒,加入当归、熟地、黄芪、砂仁、何首乌、广木香、丁香、川芎、牛膝等20多种中药材,进行蒸、炼、调配,入瓷坛密封陈酿,最终得到了“丰收牌”莲花白酒。 ▲“丰收牌”莲花白酒。 图源:水印 酒是酿出来了,可是不是原来的味道,谁也说不准。于是,他们请来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溥杰在品尝之后欣笔写下:“酿美醇凝露,香幽运益清。秘方传禁苑,寿世旧闻名 ”算是给莲花白酒印上了一个“官方认证”。此后,莲花白正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溥杰。图源:一壶浊酒一根烟 遗憾的是,莲花白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因故停产。1979年恢复生产之后,因为原配方中有几味药材较难寻觅,所以稍微有些改变。 这时候,莲花白已然成为北京人的心头好。再加上1979年和1985年,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莲花白酒均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又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上荣获金杯奖。莲花白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莲花白会和当年的贵州醇一样陷入了商标风波。1996年,北京葡萄酒厂酿制的莲花白酒的商标被判侵犯河南省西峡果酒厂“莲花”注册商标专用权而停产。当时生产的最后一批酒也成为了莲花白的绝唱。 图源:7788收藏网 如今,我们再看莲花白就只能从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了。虽然后来也有外地的酒厂说重新生产出了莲花白,却总是觉得欠缺了一点曾经的味道。 |